聯(lián)系我們
紅色教育的課堂 · 思想鍛煉的熔爐
聯(lián)系人:葉主任
電 話:18079690009
Q Q:645260548
郵 箱:645260548@qq.com
地 址:上海市奉賢區(qū)望園路1698弄31號22幢4層4187室
半個世紀,一個文學青年與一張報紙
解放日報《朝花》副刊有一個“夕拾”專版。我與《朝花》的一段情緣,也很有必要“夕拾”一番。
我與《朝花》結識已經半個多世紀了。1959年1月22日解放日報《朝花》第一次發(fā)表我的作品。這是一篇文藝隨筆,題目是《要寫人》。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,文章有感于當時一些描寫技術革命的小說、詩歌,常常糾纏于技術問題,而忽視了對人物性格、心理的描寫。我認為:“我不是說不能寫生產過程,不能寫工具。不,這些都可以寫,但是更主要的是要寫生產過程中人物的思想面貌,要寫掌握工具的人和他的思想感情?!碑敃r我還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的學生。
我學習寫作始于高中年代,還在蘇州市五中讀高二時就成了一名文學的“發(fā)燒友”。我和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文學社,辦起了刊物,并且開始向報刊投稿。1957年夏天,我考進了華東師大中文系,除了得到程俊英、徐震諤、錢谷融、萬云駿教授等名師的傳授和教導之外,繼續(xù)受到上海及其他地方報刊編輯的關懷和幫助。解放日報《朝花》是其中主要的一家。1959年3月,《朝花》“文藝理論版”討論“中國文學史”問題,我和同學馬明泉寫了一篇討論文章寄去,大約三天后就發(fā)表了。我們的稿子原來有5000余字,發(fā)表時刪成2500字,但我們讀后覺得主要論點、論據(jù)都保留了,而且更加精煉。我們不禁深深欽佩編輯同志的水平。
我經常給《朝花》寫點散文和評論,與文藝部的編輯有了更多的聯(lián)系。我記得張友濟、武振平、劉士煦等老師經常給我指點。比如有的文章細節(jié)不夠典型,要我更換,有的較冗長,要我加以簡約,即使退稿,也總會附上一點意見,這些都使一個初涉寫作的人得益匪淺。1961年初,我在師大中文系科研室研究工農作家的課題,采訪了李福祥、楊新富等同志。他們既是勞動模范,又是工人作家。我連續(xù)寫了兩篇采訪散記《英雄談文》和《新春夜談》,分別記述了兩位勞動模范一邊搞技術革新、一邊利用業(yè)余時間進行文學創(chuàng)作的事跡,以及他們對文學創(chuàng)作的見解。當時我還是一名在校學生,可是《朝花》副刊在頭條位置以很大篇幅刊登這兩篇文章。這對一名文學青年來說,自然是很大的鼓舞。
1963年我到上海市文化局劇目室工作,與報刊的關系就更密切了。不久,我奉派到上海農村參加“四清”工作。1965年10月,《解放日報》的劉士煦同志寫信給我,說《朝花》急需一些短小散文,要我趕寫幾篇寄去。那時我在農村已生活多時,有些積累,于是我寫了《紅蓮》《雨夜燈光閃》等散文寄去,前者是對農村故事員的素描,后者寫暴風雨之夜,生產隊長、老支書和社員們不約而同提著馬燈出來冒雨開溝排水,文章末尾這樣寫道:“夜幕還是那么黑,雨點還是那么大。一盞盞馬燈、一道道手電光在田野上跳動、閃亮,就像碧空中燦爛的星漢,這一盞盞燈啊,這一顆顆星;不,這不是燈,也不是星,這是一顆顆火熱的心,這是一顆顆熱愛集體的心,一顆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革命的心。”文章很快在《朝花》上發(fā)表了,還得到了讀者好評。此后,我結識了更多的編輯同志,如文藝部的儲大泓、張世楷、張曙、莊稼、陸谷葦先生等。新時期,我又在《朝花》發(fā)表了不少文章。這些年來,我結識了幾代《朝花》人,他們中間不少本身就是作家、評論家和學者,我尊若師輩,在他們那里,我得到了許多教益,有的還成為很好的朋友。我有一段時間沒有為《朝花》撰稿。這些年,我又重返《朝花》,陸續(xù)發(fā)表了《甘灑熱血寫春秋》《北風那個吹》《歌臺深處熱血沸》《周信芳的傳承觀和創(chuàng)新觀》等文章。
《朝花》的編輯不僅對我的寫作活動有極大幫助,而且對我的職業(yè)生涯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后來,我一度也擔任過報紙的編輯,也主編過一些著作,他們的崇高文德成了我學習的楷模,他們那種樂于為人做嫁衣的精神也成了我工作的指南。
大凡一個喜愛文學的青年,在他們走上文學道路的過程中,報刊的編輯對他們的成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,我本人就是一個例子。在我60年漫長的寫作生涯里,《朝花》始終是我的良師益友。這一點我會一直記著。我衷心祝愿她花繁葉茂,永葆青春。
(作者為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)